-
友情链接:
顽固性便秘临床以排便困难为主症,会严重损害患者的生活质量。笔者运用一贯煎合麻子仁丸加减辨治顽固性便秘1例,疗效确切。现分享心得如下,以飨同道。
患者女,37岁,2025年4月25日初诊。主诉:便秘10年余,伴肛门坠胀1月。患者自述10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便秘,甚者有时大便近十日不解,自行口服泻下通便药物后便秘有所改善,但若停药则便秘依旧,遂近十年来一直服用泻药通便,服用频率为2~3天1次。2月前因便秘症状加重,泻药口服频率变为1天1次,连续服用1月后,自觉肛门坠胀不适,后于当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,诊断为直、乙结肠炎,医生建议停用泻药,并寻求中医治疗,遂前来就诊。刻下:便秘,每日依赖泻药排便,大便一日不排则肛门坠胀不适,伴脐周及小腹胀痛,乏力,有时夜晚进食过量则晨起口干口苦,平素眠浅易醒、多梦,月经量少、5天干净,纳可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细。
诊断:顽固性便秘(阴血亏虚,肠燥失润)。
治则:滋阴养血,润肠通便。方用一贯煎合麻子仁丸加减:
生地黄15g,当归10g,炒川楝子8g,北沙参10g,麦冬10g,枸杞子15g,苦杏仁10g,炒白芍10g,麻子仁10g,炒枳实10g,厚朴15g,肉苁蓉10g,太子参15g,炒白术10g,茯苓10g,炙甘草6g。5剂,水煎服,日1剂。
4月30日二诊:患者服药后诉小腹胀痛缓解,便秘无改善,仍肛门坠胀,乏力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细。
守上方厚朴加至20g,肉苁蓉加至15g,另加炙黄芪20g。5剂,煎服法同上。
5月5日三诊:患者服药后诉乏力改善,仍便秘,肛门坠胀,脐周胀痛。舌淡红,苔白腻,脉细。
守上方肉苁蓉加至20g,炙黄芪加至30g,炒白术加至15g,另加炒莱菔子15g、生大黄5g。5剂,煎服法同上。
5月10日四诊:患者服药后诉肛门坠胀消失,脐周胀痛缓解,睡眠较前深沉,矢气增多,仍便秘。舌红,苔白,脉细。
守上方炒莱菔子加至30g、生大黄加至10g。5剂,煎服法同上。
5月15日五诊:患者服药后诉脐周胀痛消失,矢气频繁,大便每日1~2行、先干后软,纳增。舌红,苔白,脉细。
守上方继服5剂,煎服法同上。
5月20日六诊:患者服药后诉大便每日1~2行、先干后软,余无不适。舌红,苔白,脉细。守上方生大黄减至3g。5剂,煎服法同上。
另再予上方5剂浓缩,炼蜜为丸。
后电话随访,患者药后大便基本正常。
按 此患者顽固性便秘十年余,已经形成了泻药依赖,近需要增大泻药服用频率及剂量才能完成排便诉求,且出现了肛门坠胀、需每日排便等不良反应,方下定决心要停用泻药,便前来寻求中医治疗。
便秘结合乏力、眠浅易醒、月经量少等症,可辨证为阴虚肠燥,气血不足。一方面,阴液亏虚,肠燥失润,大肠传导涩滞,则便秘;肠中粪结久积,郁而化热,不通则痛,则口干口苦、脐腹胀痛。另一方面,气血不足,大肠传导无力,心神失养,胞宫不充,则粪难排、眠易醒、月经少。肛门坠胀不适,盖一者粪便积聚肛门,但大肠功能衰弱,欲排不排则坠胀不适,二者泻药服用过量,大肠功能受损的同时加之气血亏虚,中气下陷导致肛门坠胀。故此案主要病位在大肠,病机为阴液亏虚,气血不足,肠燥失润。
方用一贯煎合麻子仁丸滋阴养血、润肠通便。《温病条辨·中焦篇》云“津液枯燥,水不足以行舟,而结粪不下者,非增液不可”之谓也;肉苁蓉温阳通便,“善补阴者,必于阳中求阴”也;太子参、炒白术、茯苓、炙甘草健脾益气、助肠行津。全方气血阴阳并调,补通兼施,滋阴养血、健脾益气、温阳通便、润肠通腑四法合用,共奏增水行舟、调肠促便之功。
二诊患者仅小腹胀痛缓解,究其原因,盖一者患者病程长久,病情顽固,而五剂太少,药效未起;二者方中关键药味药量不够,通便力量较弱。遂加大厚朴、肉苁蓉剂量以增强下气通便之力,另加炙黄芪补气除乏、升阳举陷,《本草新编》言黄芪“专补气……乃补气之圣药”。
三诊乏力改善,但便秘、肛门坠胀、脐周胀痛依旧。此时笔者已经尽知此案病情何其顽固,遂加生大黄泻下通腑、破积除滞,《神农本草经》言其能“破癥瘕积聚,留饮宿食,荡涤肠胃,推陈致新,通利水谷,调中化食,安和五脏”;加炒莱菔子降气消胀,《滇南本草》谓其“下气宽中,消膨胀……攻肠胃积滞”;加大炙黄芪、炒白术、肉苁蓉剂量以增强益气通便之效。
四诊肛门坠胀消失,可知其多是由中气下陷所致;患者虽仍便秘,但矢气增加、脐周胀痛缓解,提示腑气已通、肠粪将泻,遂加大炒莱菔子、生大黄剂量以乘胜追击。
五诊大便已通,脐周胀痛消失,纳增,遂效不更方。
六诊大便基本正常,便减少生大黄剂量以防苦寒败胃,另炼蜜为丸以巩固疗效。后大便基本稳定,疗效确切。(李克 湖北中医药大学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